文章薈集

傳染病科

帶狀疱疹

標籤: 帶狀疱疹 , 生蛇 , 病毒 , 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

2018月07月18日 作者: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帶狀疱疹 (Shingles)俗稱生蛇,是水痘的後遺症

 

病毒在水痘痊癒後會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內,在人體抵抗力下降時會再度活躍(有時亦與創傷、壓力及藥物如化療有關),沿著神經線往皮膚蔓延,引發局部疼痛及出現帶狀皮疹,一般出現於50歲以上人士(病發率隨年齡增加),受影響部位多以半邊胸、腰或臉部為主,初期病徵為局部神經痛(麻痺、燒灼、發癢或刺痛感),幾天後患處出現紅疹及水泡,其後過程與水痘相似;傳染力雖較水痘弱,但仍可由水泡的分泌傳染病毒;水泡一般於十天內結焦,並約於一個月內痊癒,但疼痛則可持續數月之久。部份影響臉部的疱疹可引起眼睛併發症如結膜炎等,嚴重的可引致失明,故須找眼科醫生診治。另約兩成患者會出現帶狀疹後遺神經痛(見下文),其痛楚程度比生蛇時更嚴重。

 

治療帶狀疱疹以抗病毒藥物為主,例如Acyclovir (阿昔洛韋)、Famciclovir (泛昔洛韋)及Valaciclovir (伐昔洛韋);三者療程約為七至十日,目的是加快疱疹痊癒、減低痛楚及有助縮短、預防或減輕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臨床實驗顯示抗病毒藥須於出水泡三日內服用,否則效用大減。這類抗病毒藥較常見的副作用有作嘔、頭痛、眩暈及腹痛等。

 

口服類固醇如Prednisolone (潑尼松龍)具有強力的消炎作用,與抗病毒藥同服可有助減輕痛楚;但由於它能抑壓免疫系統,可令病情惡化,所以免疫不全的患者不適合使用。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嗎啡類止痛藥可有助控制痛症。對於使用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疫苗能否預防生蛇或減輕病情,目前尚未確定。

 

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乃帶狀疱疹最常見的併發症,一般指紅疹痊癒後仍持續的疼痛,痛楚可分為三類:持續痛楚(如火燒或脈搏跳動般)、間歇痛楚(刺痛)及外來刺激引致的痛,如穿衣服時觸及患處或被風吹過患處。數據顯示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另其他高危因素包括眼部出現帶狀疱疹、急性期疼痛情況嚴重及免疫不全等。此病的病理成因倘未清楚,但與感覺神經及脊髓神經節受破壞有關。

 

雖然一般可於數月內自行康復,但部份患者的痛楚可維持數年之久,加上其疼痛非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所以患者應在生蛇初期應儘快向醫生求診,因接受藥物治療有助預防後遺症或減輕痛楚。

 

治療此症的目的是要控制痛楚,除藥物治療外,亦可藉經皮電神經刺激(TENS)及神經阻斷治療來止痛。由於沒有單一藥物可持續有效治療後遺神經痛,所以醫生往往需要為不同病人選擇不同組合的藥物;臨床經驗顯示三環抗抑鬱藥、抗癲癇藥、局部麻醉止痛藥膏(如Lignocaine)等藥物可顯著減低痛楚。

 

常用的三環抗抑鬱藥包括Amitriptyline、Nortriptyline及lmipramine等;為了減少副作用的出現,一般由低劑量開始,然後每二至四星期逐步增加至有效劑量,另最好在臨睡前服用;副作用包括口乾、便秘、視力模糊、排尿困難、體位性低血壓等。

 

抗癲癇藥包括Phenytoin、Carbamazepine及Gabapentin等,劑量一般較治療癲癇症為低;副作用有眩暈、嗜睡、乏力、影響肝功能等;在療效上它們的差異不大,但Gabapentin在副作用方面則較優勝。

 

至於一般的消炎止痛藥則只能發揮少許緩解效果,未能有效改善痛楚;嗎啡類止痛藥雖有較理想的療效,但長期服用則須考慮其副作用如上癮及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