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薈集

口腔感染

標籤: 口腔感染 , 感染疾病 , 微生物 , 鵝口瘡 , 白色念珠菌 , 唇瘡 , 皰疹病毒 , 克沙奇病毒

2013月02月11日 作者: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口腔是微生物的藏身之處,當中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和一些原生動物。一個健康的人的口腔內會有一個正常菌群。這些細菌、真菌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導致疾病;但在疾病、藥物或其他身體轉變的影響下,口腔內微生物的種類、數量可能會有所改變,導致某些微生物的過度生長,又或令某些菌種變得帶有致病性,引致口腔感染。以下介紹的鵝口瘡是其中一個例子。

 

鵝口瘡(Oral thrush)

鵝口瘡是一種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引起的真菌感染。患者口腔內的黏膜和舌頭上會有白色的斑點,受感染的部位可能會發紅或感到痛楚,嘴角或會破裂,亦有機會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白色念珠菌是口腔內的正常菌群之一,一般不會引發疾病;但當它過度生長時,便會造成如鵝口瘡等感染。鵝口瘡常見於嬰兒、老年人、免疫力有缺陷的人(例如愛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吸煙人士。另外,使用某些藥物亦會增加感染的機會,例如:吸入式類固醇、長期或高劑量的抗生素會令口內的正常菌群改變,讓白色念珠菌有增生的機會;抗癌化療藥則會減低身體的免疫力。要預防鵝口瘡,哮喘及慢阻肺病的患者於每次使用吸入式類固醇後都應該漱口;而其他高風險的人士亦應經常保持口腔衛生。假如患上鵝口瘡,醫生可能會處方抗真菌的藥物;患者應按照指示用藥,接受治療以避免病情惡化。

 

除了正常的菌群,口腔感染亦可以是由於身體接觸外來的病原體引致的,包括一些病毒感染,如: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virus);和一些細菌感染,如:淋病(Gonorrhea)。

 

唇瘡(Cold sores)

唇瘡,又稱復發性唇皰疹,是由皰疹病毒的感染而引起;當中以皰疹一型病毒(HSV-1)為主,亦有少部分是經由性接觸傳染的皰疹二型病毒(HSV-2)引致。皰疹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首次感染後一般不會出現病徵,但病毒會潛伏於體內,直至某些原因(例如壓力、疲勞)令病毒活躍起來,引發起唇瘡,並可能於一段時間後復發。6唇瘡爆發的初期,患者的口唇周邊會感覺到痕癢、灼熱,然後患處會出現小水泡;在唇瘡的後期,水泡會穿破,並結痂和癒合。在沒有使用藥物治療的情況下,由爆發至癒合的整個過程大約為期7至10天;而使用抗病毒藥膏則有機會加速唇瘡的癒合。治療唇瘡的抗病毒藥膏一般以阿昔洛韋Acyclovir作為有效成份。患者需於唇瘡爆發初期開始使用藥膏,每天於患處搽5次直至癒合。不過,此藥只能幫助唇瘡的癒合,並不能把潛伏於體內的病毒清除,因此不能根治或預防唇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