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薈集

「需要時」的迷思

標籤: 藥師隨筆 , 抗真菌藥膏 , 皮膚病

2018月06月12日 作者: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陳先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近來他雙腳痕癢,腳趾間更有裂縫和水泡,醫生診斷他患上由真菌感染的皮膚病,俗稱「香港腳」。

 

醫生曾經處方抗真菌藥膏,但使用後效果欠佳;今次覆診後取藥,他發現醫生又處方相同藥膏,顯得十分失望。作為藥劑師,當我知道病人用藥效果未如理想,便請他仔細告訴我他用藥的情況。藥物標籤指示為「需要時每日搽患處兩次」,陳先生理解「需要時」為感到有「香港腳」的徴狀時使用,所以當雙腳沒有痕癢時他便停止搽藥膏。

 

藥物標籤所指的「需要時」會因應不同藥物或情況而有不同意思。有些藥物如胃藥和退燒藥等,可以在感到不適時才服用。然而,抗真菌藥膏雖然能夠抑制真菌滋生,但真菌生命力頑強,沒有徴狀並不代表皮膚已康復。使用抗真菌藥物需以一個「完整療程」為單位,即是需一直搽抗真菌藥膏,待皮膚完全痊癒後,仍要繼續療程最少兩星期以減少復發機會。倘若再次出現感染的情況,便按「需要」再使用一個療程。於是,我把「需要時」的真正意思詳細解釋給陳先生。幾星期後,他的情況有明顯好轉,十分感謝藥劑師的解說。

 

對於自己藥物標籤上「需要時」的意思,大家又完全弄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