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薈集

帕金遜症

標籤: 帕金遜症 , 腦部神經退化 , 多巴胺 , 左旋多巴

2013月01月27日 作者: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帕金遜症」是一種自發性的慢性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詳細成因目前仍然不明。病發的原因是中腦內一個稱為「黑質」的部位發生退化,而不能夠釋放出足夠的腦分泌物「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正常情況下負責傳遞大腦內興奮和開心的訊息,但若然欠缺足夠的多巴胺,則會導致無法正常控制肌肉及減低注意力。一般來說,帕金遜症患者發病的年齡在六十歲以上,男女均有患病的可能,發病率和病情的程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提升。帕金遜症並沒有傳染性,但少部分病症與家族性遺傳有關,而這種「遺傳性帕金遜症」的患者發病年齡比正常發病年齡六十歲為低,在華人內較為罕見。

帕金遜症隨著病情程度而在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症狀。初期病徵主要為手腳震顫、肌肉僵硬和行動緩慢。大部分病人會出現不受控制的搓藥丸樣震顫,尤其靜止時更為明顯,相對活動時或睡覺時則減少或停止,亦有可能因情緒或疲累的影響而加劇。震顫的症狀多由一邊的手部或腳部開始,隨著病情發展而擴散至同一邊身及身體兩側。患者行動也會受影響,如起步、停步、書寫、吞嚥等動作會有困難,平時會有長時間不變動坐姿、欠缺臉部表情或表情呆滯、步行時雙手不會擺動、發音單調的情況。隨著病情惡化,患者行動能力會減少,尤其是藥力失效時,以致正常行路、轉彎、說話、排便、及性功能有障礙。

由於此病引致病人難以正常行動,往往不能照顧自己,因此亦有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焦慮、沮喪等抑鬱症的症狀。有部分患者在後期同時亦會出現認知能力減退,以致腦退化的地步。
 

帕金遜症的診斷主要倚靠臨床評估,而治療方面現時則仍然未有根治的方法,但透過藥物、手術或其他輔助性方法可幫助控制及紓緩症狀。由於帕金遜症的症狀主要源自缺少多巴胺,現有的藥物大多數以增加或補充多巴胺來紓緩症狀。

Levodopa「左旋多巴」為最常用及最有效的藥物,一般會與「多巴脱羧酶抑制劑」(如Carbidopa「卡比多巴」或Benserazide「芐絲肼」)組成複方製劑同時使用。左旋多巴經由血液抵達腦部,經過代謝後由黑質轉化為多巴胺,從而增加腦內多巴胺的濃度。由於與多巴脱羧酶抑制劑一同服用,可減少在身體內由左旋多巴引致的副作用。服藥後,患者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頭暈、幻覺及不自主動作(如口、舌、面部或頸部的肌肉不自主動作,或身軀搖晃擺動及全身舞蹈樣動作)等副作用。新開始服用此藥時,必須持續服用數星期才開始見功效,期間切勿自行突然停藥。每次服藥應該維持同樣服藥方法,如時間、份量等。為了避免影響吸收,一般建議空肚服用,但如果因為服後出現腸胃不適則可與食物同服,但亦應該避免與高蛋白質的食物同時間服用。長效劑型藥丸如CR或HBS必須整粒吞服,切勿咬碎或切開服用。其他副作用包括:體位性低血壓、眩暈、嘔吐、不自主動作、抑鬱等。

Selegiline「司來吉蘭」及Entacapone「恩托卡朋」均為「酵素抑制劑」,主要作用為減慢左旋多巴及多巴胺的分解,以增強及延長藥效,達成增長正常活動能力的時間。兩種藥物一般會與左旋多巴同服,而司來吉蘭亦可症狀輕微的早期病患者單獨服用。

Bromocriptine「溴隱亭」、Pergolide「培高利特」及較新的Cabergoline「卡麥角林」、Pramipexole「普拉克索」及Ropinirole「羅匹尼羅」等屬於「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由於結構類似多巴胺,能直接刺激腦部內的多巴胺接受體,以彌補多巴胺的不足。此類型的藥物常用於早期的帕金遜症病人,尤其是較年輕的病人,藉此押後使用左旋多巴,以減低其後的病情反覆及藥物引起不自主動作的副作用。

Benzhexol「苯海索」及Benztropine「苯扎托品」屬於「抗膽鹼能藥物」,作用為糾正腦內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的神經遞質的平衡,以減少病症早期的症狀,如輕微震顫。

Amantadine「金剛胺」本來為抗病毒藥物,後來發現可紓緩帕金遜症的早期症狀,亦可與左旋多巴同服以減少後者引起的不自主動作。

大部分帕金遜症的藥物都會引起暈眩、噁心、嘔吐、幻覺、失眠或有睡意等副作用,而左旋多巴會引起兩種特有的副作用:不自主動作和「開關現象」(即藥物未到下次服藥時間已經失效,導致患者失去活動能力,彷彿關上電制般)。出現副作用時應該跟藥劑師或醫生商討,以方便選用最適合的藥物及劑量。除非有醫生指示,否則不應隨便自行停藥,因為有可能導致帕金遜症的症狀惡化。

在非藥物治療方面,帕金遜症患者應時常保持心境樂觀開朗。飲食方面亦要適量及均衡,保持適當的體重,不致過重而影響肌肉活動能力,平時亦應該多吃蔬菜及水果以改善便秘問題。適當的運動除了有助控制體重外,亦可增加身體和關節的靈活性,預防因肌肉僵硬而引起的併發症,同時保持或增加帕金遜症患者的行動能力。如果病情影響到說話能力,可進行言語治療練習。因病情而影響到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及其家人應留意有否需要運用照顧技巧或輔助器材。

總括來說,家人或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上應該多鼓勵患者,以適應生活的困難和改變。患者亦應該積極面對病情,多留意徵狀及副作用的改變,跟藥劑師或醫生討論,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