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淺談缺血性中風

2018 月 12 月 28 日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殺手,死亡率達25%,香港每年有約三千人死於中風。中風可以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而當中約8成患者屬於「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又稱為腦血管栓塞,這是由於血塊積聚於腦血管因而受到阻塞,令腦部組織不能得到充足的養份和氧氣,令神經細胞壞死及腦功能受損,導致不同程度的後遺症,例如癱瘓、失去知覺、語言障礙,甚至死亡。

瀏覽全文

藥到病除:防缺血性中風 飲食堅持三低一高

2018 月 07 月 16 日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殺手,死亡率達兩成半,每年有約三千人死於中風。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當中約八成患者屬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又稱腦血管栓塞,這是由於血塊積聚於腦血管造成阻塞,令腦部組織不能得到充足養分和氧氣,神經細胞因而壞死及腦功能受損,會有不同程度後遺症,例如癱瘓、失去知覺、語言障礙,甚至死亡。

瀏覽全文

藥問101: 食乜藥防中風?

2018 月 02 月 02 日

藥問︰哪些藥物可預防中風?心房顫動患者在防止中風方面又有何選擇?

瀏覽全文

通波仔用藥物塗層支架 術後復發率減半

2017 月 10 月 10 日

不少年長冠心病患者因同時患心房顫動(房顫),接受「通波仔」手術後需服抗凝血藥和兩種抗血小板藥的「三藥」療程,術後出血風險高達四成,死亡風險高四倍。近年公立醫院引入使用無聚合物的藥物塗層支架,能加快術後血管愈合,將「三藥」療程縮短至一個月,降低出血風險,並能將出血風險較高病人的復發率降五成。

瀏覽全文

藥到病除:間歇性跛行 恐患周邊動脈阻塞

2017 月 05 月 08 日

隨着年紀增長,我們的血管壁可能因為脂肪板塊的形成或血管內部的發炎反應引致血管狹窄,導致出現間歇性跛行,缺血性疼痛等症狀,年長人士往往不為意這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警號,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瀏覽全文

藥問101: 治療中風藥物

2016 月 12 月 09 日

老爺早前腦中風,醫生說他須持續服藥防止復發。聽說中風藥物分為抗血小板藥及薄血藥,這兩種藥有何分別?

瀏覽全文

「通波仔」後雙抗血小板藥物助降風險

2016 月 11 月 23 日

不少人誤以為只有長者才會患上急性心肌梗塞,惟隨著港人生活習慣改變,現時此症有年輕化趨勢,年輕的患者只有三十至四十多歲,約四至五成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塞時,才得知自己患病。幸而,今時今日本港「通波仔」技術發展成熟,患者只要能及時得到治療回復血管暢通,便能很快康復出院及重過正常生活....

瀏覽全文

薄血藥要分清

2016 月 11 月 16 日

我們時常聽聞「薄血藥」,但不少人對之有所誤解,認為凡患有心臟病的人士,都須服用薄血藥。薄血藥其實是指抗凝血藥物(Anti-coagulant),另一種心臟病患者常用的藥物則是抗血小板藥物(Anti-platelet drug)。兩者為何經常被混淆?主要原因是兩種藥物的名稱較相近,而且副作用同樣是有機會增加服用者輕微至中度的出血風險,惟兩者的功用有所不同,患者應小心分辨。

瀏覽全文

通波仔支架易再塞 覆診服藥切勿疏忽

2016 月 11 月 08 日

現在一提起冠心病,許多人都會聯想到通波仔,但並非所有冠心病都必須通波仔的,相反,在許多情況下藥物才是冠心病病人的首要治療。而且在通波仔之後,服藥更為要緊,若不按時服藥隨時會導致死亡!

瀏覽全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