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藥透視

糖尿病針劑治療

口服藥還是注射胰島素?

標籤: 胰島素 , 糖尿病 , 血糖

2019月12月18日 作者:老人科專科 莊麗醫生

口服藥還是注射胰島素?

眾所周知治療糖尿病用藥主要分為口服降糖藥及注射型的胰島素兩種,惟一般長者較難接受注射胰島素,並認為要等到糖尿病情十分嚴重時才使用。老人科專科醫生莊麗指出,其實長者除了在糖尿病情較為嚴重時使用注射胰島素外,在確診糖尿病初期,也可考慮透過短期的胰島素療程來妥善控制血糖指數,若果配合飲食及運動控制得宜,便有機會延遲用藥時間或轉回口服降糖藥。莊醫生提醒長者,在使用胰島素方面也要留心,特別是避免低血糖症狀,「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在穩定血糖表現方面,較舊有的基礎胰島素優勝。

 

長者若被驗出有嚴重的糖尿病,即空腹血糖高達13.9度、餐後血糖高達16.7度,糖化血紅素(HbA1c)亦有10%或以上,而且同時出現個別病徵包括體重下降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就建議先使用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惟莊醫生指出,長者若患上糖尿病,但糖尿病情未算太嚴重,亦未出現併發症,也可考慮使用注射胰島素;越來越多研究指出,提早使用胰島素,以及利用胰島素更緊密控制血糖,可以改善對糖尿病的控制。

 

莊醫生解釋,許多長者都有「先口服,後注射」的觀念,認為到病情已「拖無可拖」,才考慮使用注射胰島素。「連年輕的糖尿病患者,都會說打針就等於無藥可救」,但其實到糖尿病嚴重,即血糖已過高及出現併發症時,單純使用口服降糖藥物很大機會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穩定病情,而且效果亦未必理想。

 

早用胰島素 延緩併發症

莊醫生指出,有一名糖尿病長者已有認知障礙,常因「無記性」而有「瀨尿」情況,糖化血紅素數值高達12%,體重亦已急降,幸好腎臟尚未有事,屬中度的糖尿病情。在使用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加口服藥兩星期後,血糖已回到較理想水平,記性亦有改善及沒有再出現「瀨尿」情況,家人照顧亦較為方便。莊醫生指,這位病人在約兩個月後已不再注射胰島素,只用口服降糖藥便可,「這個例子提醒各位長者,不要抗拒打胰素。」

 

莊醫生指出,有些研究顯示早期糖尿病患者,也可考慮胰島素治療,「例如注射胰島素兩至四個星期,可造成病理上的『空窗期』,約有一年時間可無須用藥,原理是減慢胰臟的B細胞退化,以及增加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糖尿病患者可利用這一年透過飲食及運動,去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一年後則視乎實際情況,酌量使用口服藥物。

 

亦有個別糖尿病長者注射胰島素後,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可轉回使用口服降糖藥,或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兩者並行,主要目標都是要減慢併發症的出現。理想的血糖水平,包括早上空腹血糖值為4至6度,午餐及晚餐前血糖值為5至7度,餐後血糖值為4-8度,糖化血紅素則為6.5%或以下。

 

慎選胰島素 避免低血糖

長者害怕注射胰島素的另一原因,是可能出現低血糖症導致身體不適。莊醫生解釋,低血糖是指血糖值低於3.9度,傳統舊式胰島素約在注射後兩至四小時後出現較強的效力,若不及時進食或用餐分量減少,有機會出現血糖過低,病徵包括心跳加速、冒汗、手震、頭暈、頭痛,嚴重者會神智不清,甚至出現昏迷等即時危險。「長者一般難以察覺身體不適,或不能準確向身邊人表達,若然獨居長者或在凌晨時分出現昏迷,幾小時後才被發現,情況可能很嚴重。」

 

以下是一位長者的生活習慣例子:在注射傳統舊式胰島素後,與家人一起到酒樓飲茶,突然在酒樓門口暈倒,被送到醫院後才發現有嚴重低血糖症。該長者其後指出,「每次注射傳統舊式胰島素後都有出現低血糖徵狀,在酒樓進食後情況會好轉,但直至有日身體至不能承受程度便暈倒。」

  

近年推出的「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胰島素的藥效能在身體內平穩發揮,不會出現「藥力高峰」現象,低血糖症的風險大大降低,可較有效避免低血糖及與其相關的副作用。莊麗醫生表示,「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的注射時間較彈性,每日只需一針並可於全日任何時間注射,但注射時間必須相隔八小時或以上,「對長者本身及照顧者來說,也較為方便,即使是從事輪班工作或不定時工作,只需緊記一日一注射,便可輕鬆控制好血糖。」

 

「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與「傳統舊式胰島素」之比較

 

超長效型基礎胰島素

傳統舊式胰島素

控制血糖表現

平穩,不會出現高峰值,低血糖症的風險大大降低

兩至四小時內出現高峰值,或會出現低血糖

注射時間

較有彈性,一日一針,注射時間相隔八小時或以上便可

定時注射

 

(鳴謝 諾和諾德香港有限公司支持)

 

有關資訊由醫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