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藥透視

新冠肺炎疫苗最新資訊

疫下優質非牟利社區服務

標籤:

2020月04月28日 作者:香港藥學服務基金 (傳媒報導)

香港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採快狠準的自救方式,可載入史冊,完全貫徹「信政府倒不如信自己」的格言。一場疫情,激活了港人的智慧,不同機構紛紛提供不同類型的支援措施,不乏是急民所急的「貼地」服務,例如非牟利「香港藥學服務基金」將推出的免費派藥到戶服務,安排專人到公立醫院代病人領取藥物後,再送上患者家中,以減少他們受感染的風險。香港人口老化,長者獨自配藥及求診已見困難,而坊間陪診等服務的收費並不便宜。上述「派藥到戶」服務正好是長期病患長者的好幫手,我們認為,在疫情過後,這類計劃應繼續推行,把能夠落實到社區的服務發揚光大。除了上述計劃,還有更多林林種種的項目,港府可以檢視這類社區服務,挑選合適的,提供財政及行政支援,才是官商民合作之道。

 

林鄭最近總結抗疫工作時表示:「我們雖然深感憂慮,但沒有自亂陣腳,而是繼續按疫情發展迅速應變,參考專家意見;我們亦咬緊牙關,果斷地採取嚴厲的措施應對。確診個案由3月底的高位回落,到4月12日重回個位數字,並維持至今;而且絕大多數個案屬輸入或其緊密接觸者,顯示我們防止了社區傳播,香港再一次化險為夷。」

 

她續說:「過去一個月的抗疫成效得來不易,有賴全港市民同心抗疫、醫護緊守崗位、政府部門通力合作和各行各業的理解。我有信心我們『守得住』疫情,香港「撐得過」經濟寒冬,只要大家再多忍耐一時,定可迎來陽光燦爛的明天。」

 

香港於1月23日出現首兩宗新冠肺炎病毒確診個案後,抗疫工作踏入第三個月。回想當初,港人高呼要求特首林鄭月娥「全面封關」不果後,不自亂陣腳,決定自救,才可以「守得住」疫情,這些不是歸功於林鄭口中的「果斷地採取嚴厲的措施應對」,也不是她所謂的「按疫情發展迅速應變」,而是市民靠一雙手,冷靜應對,才創造出「可迎來陽光燦爛的明天」。

 

單看口罩一事,已見政府乏力應對。市民於1月底開始搶購口罩,林鄭拖拖拉拉,才推出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並延至3月2日接受申請。上周五(24日),批出餘下7條生產線,連同早前已獲批資助的13條生產線,總數20條生產線名額已全數批出。接着,現在等候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向所有獲批資助的公司發出資助協議文本,然後與各公司簽訂協議。獲批資助公司需要取得認證,以證明其生產的口罩達到ASTM F2100第一級的防護標準。政府預計20條生產線全面投產後,每月共可向政府供應3,455萬個口罩,另有餘數815萬個口罩供應本地市場。我們翻閱日曆,現在已經是4月27日,由政府資助的口罩,一個都未應市,全是紙上談兵,可見若靠政府提供口罩,市民早已一命嗚呼!

 

疫情爆發之初,港人率先化身為防疫用品專家,在網上向不同國家及地區入貨,成功添置了口罩及洗手液等,再空運到港;當自家夠用,就把物資分贈給更多有需要的人。這份互助精神,不就是七十年代的「獅子山下」精神嗎?

 

社會上眾多有心人出謀獻策,各自在耍家的範疇發揮角色。我們對其中兩個項目印象尤深:一是「利希慎基金」贊助眾視障機構的「瞳行抗疫一線通」計劃;二是「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推出的「抗疫期間免費送藥到戶」服務。

 

「利希慎基金」贊助眾視障機構設立熱線,為面對疫情而受情緒困擾的視障人士及其照顧者,提供即時的情緒紓緩、心理支援或社會資源轉介服務。視障人士只佔社會少數,我們欣賞「利基慎基金」挑選弱勢社群資助,那份關顧視障人士感受的一份心思,難以用金錢衡量。

 

至於「香港藥學服務基金」於5月4日正式推出的「抗疫期間免費送藥到戶」服務,將派專人到醫院代病人領取藥物,讓患者可安坐家中獲得公立醫院配處的藥物,第一階段對象為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此措施可減低疫情下長期病患者面臨斷藥的情況,以及在醫院受感染的機會。這對病人而言,是最貼心的實用服務,即使沒有疫情,醫管局及政府亦應推廣,把這項計劃發揚光大,造福更多市民。

 

縱使時代巨輪在轉,香港人的情還在,成為疫情下的一道美好風景。雖然疫情打亂了世界的經濟,顛覆了市民的生活模式,但激活了港人智慧,在無所依靠時,轉動腦袋,建設好社區。政府必須實事求事,而非終日只談「鬥爭」,民心不穩,當權者的管治亦如建於浮沙之上,早晚崩潰。

 

 

[文章及圖片轉載自成報 27/04/2020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