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月05月10日 作者: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王卓倫藥劑師
肺癌是香港癌症頭號殺手,每年新症超過四千宗,死亡人數約三千六百人。肺癌患者中,接近八成為非小細胞肺癌個案,當中約半成屬於由基因變異引致的ALK陽性肺癌。ALK陽性肺癌患者較多是非吸煙者和較年輕,而且此類癌症患者有較高腦轉移的風險。
診斷肺癌 – 結合基因測試
一般診斷肺癌的方法包括檢查胸肺X光照片、顯微鏡檢查痰涎、支氣管內視鏡和電腦掃描。在過去10年間,新的分子生物標記和具針對性的標靶藥物陸續出現。現時診斷及治療肺癌的趨勢,是在決定治療方案之前,利用分子生物標記檢查結果來預測個體病人的治療效果,或評估治療所產生的毒性傷害,從而為病人選擇合適的個人化治療計劃。已確診為晚期肺癌的病人,首先要接受基因測試,才可決定治療方案。基因測試如螢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sation, FISH) 或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是其中一種診斷ALK陽性肺癌的主要方法。
肺癌的治療
治療肺癌的方法包括外科手術、體外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其他支持性的紓緩症狀治療(包括激光、內放射、藥物等) 。這些治療可單獨或合併使用,醫生會視乎病人的病情而定。未有標靶治療之前,化療是對付晚期癌症唯一方法,即利用藥物破壞迅速生長的癌細胞。可是化療藥物同時傷及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多,而化療病人平均存活期只有數月。隨著針對某類癌細胞特徵而設計的藥物如ALK抑制劑相繼面世,治療ALK陽性肺癌的成效大大提升。
ALK基因會產生一種蛋白質,助長癌細胞生長,而ALK抑制劑可有效抑制這些癌細胞。雖然第一代ALK抑制劑crizotinib臨床上治療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有顯著療效,但在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會產生抗藥性。第二代的ALK抑制劑如ceritinib與alectinib能有效對抗ALK其因突變造成的某些抗藥性,在臨床上對於原生的ALK基因重組以及對crizotinib產生某些抗藥性的腫瘤都有抑制的效果。
治療ALK陽性肺癌的新標準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接受alectinib作一線治療的病人之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能高達兩年以上。Alectinib的副作用亦較傳統化療為低,能大大紓緩癌病徵狀及患者不適。此外,如果ALK陽性肺癌患者已出現腦擴散跡象,alectinib能夠有效穿透血腦屏障,停留於腦部發揮療效; 而它對於預防腦轉移的發生,或縮小轉移至腦部的腫瘤效果亦十分顯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現時已批准alectinib為治療ALK陽性肺癌的一線藥物。
(鳴謝 羅氏大藥廠香港有限公司支持)
NPM-HK-0247-05-201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