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月 02 月 17 日
醫管局「頭號抗藥性惡菌」個案飆升!醫管局昨日公布「多重耐藥性細菌」最新數據分析,指在抗藥性細菌中有「頭號敵人」之稱、為大腸桿菌其中一種的產碳青霉烯酶腸道桿菌(CPE)個案,有幾何級數上升的趨勢,由二○一一年的十九宗,激增十七倍至去年的三百四十宗。該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認為,個案飆升與擴大篩查範圍有關,並料今年有關個案會再增,呼籲市民勿進食未經煮熟的食物,及保持個人衞生。
醫管局去年錄得三百四十宗產碳青霉烯酶腸道桿菌(CPE)個案,較二○一一年的十九宗增十七倍,按年亦增一點五倍。有關個案中,近八成七,即二百九十五人是「隱形帶菌者」,在沒有病徵的情況下被篩查出,其餘四十五人則有不同感染徵狀例如發燒,其中三人出現細菌入血。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認為,個案飆升與擴大篩查範圍,例如將曾入住外地醫院的時限篩選標準,由過去半年擴展至一年,及為凡接受抗生素治療並驗出有難辨梭菌的病人同時驗CPE有關;而細菌入血嚴重可致命。
去年錄得的CPE個案中,有逾兩成三,即七十九人曾在過去一年入住外地醫院,八成涉內地醫院,有關比率較二○一一年的五成三大幅下降,意味本地個案或增多。
曾艾壯解釋,有可能是與曾外遊的帶菌者接觸,從而出現的交叉感染有關。
雖然重炮抗生素─多黏菌素(colistin)能有效消滅CPE,但由於出現有CPE對多黏菌素呈抗藥性,故若有關治療失效,會轉用混合抗生素治療。曾強調,抗生素治療只限用於出現徵狀的病人身上,一般CPE帶菌者只需在醫院接受隔離,直至出院為止,期間不須用抗生素,以免殺死正常細菌,令CPE 乘虛而入。
至於如何預防感染CPE?曾艾壯說,CPE主要從皮膚、呼吸和進食途徑感染,提醒市民用最少攝氏七十五度高溫煮熟食物。
[文章轉載自星島日報 17/02/2017 連結]
[圖片轉載自星島日報及getty images]
2019 月 12 月 04 日
染病後如不按醫生指示服藥,後果可以十分嚴重。台灣一名女清潔工不慎被竹掃刺傷左前臂,傷口腫脹化膿,求診發現是大腸桿菌感染,...
2019 月 07 月 10 日
經常久咳不癒要小心!台灣一名男子六個月內多次自行服食抗生素治咳,終因咳嗽多時仍沒好轉而求醫,才發現肺部已受黴菌感染,懷疑...
2019 月 01 月 16 日
瑪嘉烈醫院今日(14日)公布1宗醫療事故。一名於該院深切治療部留醫的60歲男病人,被診斷為社區性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壞死性...
2018 月 07 月 20 日
腸道益生菌與人體的健康息息相關;不過,我們在抗病時使用的抗生素,是會影響腸道益生菌的生長的。病人服用抗生素,有時候會出現...
2018 月 04 月 13 日
抗藥惡菌肆虐,港人使用抗生素亦趨增,衞生署調查發現,本港每千人口平均每日耗用抗生素劑量,由2014年22.24劑增至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