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月 05 月 20 日
在治療不同傳染疾病時,醫護人員都會使用抗菌素。常見的抗菌素有抗生素、抗病毒藥和抗真菌藥。雖然藥物能夠殺死致病原或者使其不能繁殖,但它們亦可以把病原體演變為抗藥性,甚至對多種藥物產生抗藥性(超級細菌)。醫護人員在治療耐藥性細菌時,需要使用非一線藥物,而他們通常比較昂貴,副作用較多或者覆蓋細菌種類較大,因而增加治療風險、醫療成本及其他抗藥性細菌帶菌的機會。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2019年有超過12億人死於抗藥性細菌。而世界銀行則預計2050年抗菌素耐藥性會為全球帶來額外1兆的額外醫療支出。
瀏覽全文2024 月 05 月 13 日
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是因為其脊髓喪失了用來調節肌肉運動及強度的重要細胞,叫做運動神經元。這是由於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1(SMN1)出現缺失或突變所引起。
瀏覽全文2024 月 05 月 06 日
兒童發燒是不少家長最擔心的病徵。而發燒的溫度取決於兒童的年紀及探熱的方法,一般來說攝氏38度或以上即為發燒。其實除了傷風感冒外,水痘、手足口病、哮喘甚至注射疫苗都可能引致發燒。坊間有傳聞指兒童發燒會「燒壞腦」,但提高體溫是身體增加新陳代謝及對付致病原的方法,故毋須過分擔心。但如果病童未滿3個月大、發燒至攝氏40度、持續高燒不退、出疹、出現腦癇、脫水或精神食欲轉差,便須立即求醫。
瀏覽全文2024 月 04 月 29 日
母乳被認為是首選的嬰幼兒食物和營養來源。然而,健康的媽媽不論有否服用補充劑,其乳汁內的維生素D含量都偏低。維生素D是促進骨骼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維生素D幫助腸道吸收鈣質,維持血液中鈣、磷的正常水平,令骨骼強健。
瀏覽全文2024 月 04 月 22 日
一項調查顯示,半數有長期病患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未來半年感染新冠及流感機會很低,49%認為即使同時感染,病情也不會嚴重。中老年港人,特別是長期病患者輕視新冠及其他呼吸道傳染病的威脅,情況令人擔憂。而且半數受訪者就算有呼吸道病徵也不戴上口罩出外,防範意識差。過去兩個月已有逾400個新冠肺炎嚴重及死亡個案。
瀏覽全文2024 月 04 月 08 日
子宮內膜異位症這個名字可能較為陌生,但若說到「朱古力瘤」,大家會否有點概念?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外,常見生長於卵巢(俗稱「朱古力瘤」)、 子宮肌層(子宮肌瘤)等。有些因素可能會提高出現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如家族病史、未曾生育、初經早(小於11至13歲)、停經遲、月經周期短(少於或等於27天)。
瀏覽全文2024 月 04 月 01 日
牛奶蛋白敏感指身體對牛奶含有的蛋白產生過敏反應。這種敏感通常在嬰兒時期就會被發現,但隨着年紀漸長,身體會對牛奶蛋白產生耐受性,令敏感症狀減退,約85%有牛奶蛋白敏感的兒童會在3歲前產生耐受性。
瀏覽全文2024 月 03 月 25 日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由免疫力引致的全身性疾病。患者會因為自身免疫力攻擊關節及其他身體器官而引致關節痛、關節腫脹、低燒、甚至皮膚潰瘍及骨質流失等情況。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後,醫生一般會處方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紓緩患者不適,亦會處方藥物(氯喹Hydroxychloroquine和柳氮磺吡啶Sulphasalazine)調節免疫力。而如果傳統藥物未能控制病情,醫生亦可以處方生物製劑(如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因福利美Infliximab)和標靶藥物(如 Baricitinib和Tofacitinib)。
瀏覽全文